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
如果你常常看完一本值得收藏的書卻容易忘記內容;上了一整個學期的課之後發現自己想不起來學會了什麼;或是跟人進行了一場發人深省的對話卻再也想不起來。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試看卡片盒筆記法—Zettelkasten 來紀錄下生活中重要的事物。
卡片盒筆記法並不是像康乃爾筆記法,專門教你如何在一張紙上做筆記,這是一套教你如何建造屬於自己知識網路的筆記法。你可以在你的卡片盒中記錄下有用的資料、書的內容等等,目的是讓自己能夠不時回來看看、產生新的想法,並升級自己的筆記,最重要的是:讓自己的知識能夠隨時間而增值。
筆記法的由來:
Nicklas Luhmann—德國社會學家,在他長達40年的研究生涯中,他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、400多篇的學術論文,內容更是橫跨各個領域。Luhmann 一生的高生產量的背後源自於自己發明的筆記方法—Zettelkasten,運用一張張存放在不同盒子中A6大小的筆記,他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迅速查看,並將各個領域的知識連結起來,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路。
P.S. 在德文中,Zettel就是筆記,而Kasten就是盒子的意思,在英語系國家中,也稱之為Slip box。
Luhmann的方法
Luhmann的所有卡片盒主要有兩種:一個存放文獻的來源和簡短筆記(文獻筆記),另個主要的盒子負責存放他以寫作方式所完成的筆記(永久筆記),內容需有足夠的背景供他人閱讀。筆記的最後一個步驟則是思考這篇筆記和過去筆記有什麼樣的關聯,並利用每一篇筆記獨一無二的序號,來將筆記們連接在一起。
三種筆記
Fleeting notes---臨時的筆記
專門紀錄突然想到的靈感,不需要什麼架構,只是為了暫時紀錄想法,等到再回來看時能夠喚起記憶即可,將筆記轉化成永久筆記之後就可以丟棄。
Literature notes---文獻筆記
專門紀錄讀完文獻和書目後的筆記,在紙張的同一面,他會寫上參考書目的來源以及簡短的內容筆記。
Permanent notes---永久筆記
這一部分就是讓知識能夠不斷增值的訣竅。Luhmann首先會整理之前的兩種筆記,從中思考有關聯之處,最後將新的想法寫成有脈絡可循(context),有連結的(connected),有參考資料支持的完整筆記。
做筆記的原則
-
一則筆記只記錄一個想法:用原子化的方式紀錄,才能讓想法和想法之間的連接更清晰
-
在筆記和筆記之間建立連結:在知識之間進行連接,才能建構起個人的知識網路
-
換句話說:用自己的話寫筆記,而不是單純複製貼上資料內容
-
記錄資料來源:以便寫作時清楚標示來源
如果你想看看Luhmann本人的筆記或是了解更多Luhmann為筆記們編序號的方法,可以上這個網站看看https://niklas-luhmann-archiv.de/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卡片盒筆記法的內容,可以去看看Sönke Ahrens的書 How to take smart notes,可惜的是這本書目前還沒有中譯版。
Luhmann的方法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的高產學者,但傳統的卡片盒筆記法在今日看來可能會不堪負荷,外來信息的輸入不再侷限於書本和文獻,我們大部分資訊來源都是從社群媒體和網路上取得;也沒有人會在家裡擺一個大抽屜櫃存放紙張,而是會把資料存在口袋裡的手機。
下一篇文章會介紹從卡片筆記盒法改良,更方便現代人使用的Evergreen notes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