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tivation is a Myth--熱情是個迷思

Motivation is a Myth--熱情是個迷思
我們不需要熱情也能完成一件事。

在人生的某個時刻,可能你也有想過:
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應該先對這個系有熱情,才決定申請這個系,還是先選一個不錯的系,再從中培養出熱情?
選擇工作的時候應該先有熱情,才決定做這個工作,還是先做工作,再從中培養出熱情?

大多數人大概會覺得熱情是一種讓我們持續工作、學習的必需品,失去了熱情,也就失去了堅持下去的意義。

但其實不然

在"Motivation is a myth"(動機迷思)一書,作者破解了這樣的迷思。我們常常一看到成功人士投資有成,就想要一頭把錢栽進去;或是聽完台上音樂家的演出,就想要直接投身音樂工作。這些零零總總能夠突然燃燒起我們內心小宇宙的感覺,僅僅是腦中的"Sugar Rush",腦內分泌過度多巴胺(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感到興奮、開心的化學物質),而不是我們的熱情在驅策著自己。如果我們單純為了重現當時腦中的感覺而去努力,其實很容易就會感到迷惘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動機到底是什麼,最後半途而廢。

(Motivation: Enthusiam for doing something, 動機:做某件事所需的熱情;以下我會把書中的動機稱為熱情,較符合日常用語)

怎麼重獲熱情

大多數人會想"We need motivation to get things done"「我們需要 動機/熱情 來完成事情」。

但其實,熱情是需要我們自己創造的。書中認為,只有透過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,才能讓我們對一件事產生熱情。以練習樂器為例,一開始決定玩音樂,或許只是因為聽完了一場音樂會,腦中的Sugar Rush就讓我們想也沒想,進入了音樂的世界,當我回想過去自己是怎麼維持對音樂的熱情,才發現原來是每一次的練習、演出、每一次認知到自己進步了的成就感,讓我繼續對音樂保持熱情,這個熱情又會促使我去Take Action--繼續練習。用生物一點的角度來解釋,練習之後的進步,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這個快樂、令人上癮的物質,這樣的「獎勵機制」,又會促使我們繼續去練習,讓多巴胺再次被釋放,造成一個循環。

---2021-04-18---11.50.13

重視過程

對於自己想要完成的事,有一個目標(Goal)是好的,但過度重視遠大的目標,會讓我們更容易放棄。如果我的目標是爬上玉山,那麼只有爬上了玉山才算是成功嗎?或許可以試試認真對待達成這個目標中的過程(Process)和他的小目標(Sub-goals),每次在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,都會促使我們保持熱情,激勵我們繼續努力,向著最終的目標前進。

運用語言的力量

保持熱情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,作者在書中也提供了一個小撇步,運用不同的敘述,讓我們更能專注在目標上。

從「我不行...」到「我不...」--- From "I can't" to "I don't"

「我不行喝酒,因為等下要開車」:被外部原因所限制的行動總是很容易被打破,有多少次爸媽告訴你不行做什麼,但是我們還是做了?

「我不在開車之前喝酒」、也可以說成是「我不是個會在開車之前喝酒的人」:總之,當限制我們行動的原因跟我們的身份認同(Identity)綁在一起時,我們就比較不容易打破這個限制,因為打破這個限制,就好像是在否定自己一樣。

從「我要...」到「我是...」--- From "I will" to "I am..."

「我要每天早上起床跑步」:也是種外在的規定,同樣地很容易就被打破。

「我是個會晨跑的人」:同樣地和身份認同做連結,就能讓自己更專注在過程上。

透過語言的力量,用不同的敘述方式來增強身份認同,這樣也就運用了一定的紀律(Discipline)來約束自己要專注在做好每一件事上。


We should focus on the process. Dedicating yourself to the process will let you start to make progress, and then success is inevitable. 我們應該著重在過程上。專注在過程上會讓你開始進步,之後成功就是無可避免的了。---Jeff Haden

從採取行動-成功-獲得熱情-再採取行動,就是這樣的循環影響著我們的決定。

回到最開始的問題,選系或是選工作,至少都要選一個自己並不討厭的,才不會每天都過得很痛苦。不過我們得採取行動,試著讓自己從 工作/系 中得到成就感,也要將在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身份認同做連結,這樣得到的快樂物質(多巴胺),才會點燃內心的熱情,驅使我們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