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ergreen 筆記法
在介紹Evergreen notes之前,應該要先談談為什麼要建構這樣的系統。
上一篇內容介紹的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法讓Luhmann成為了20世紀最高產的學者之一,他的抽屜櫃就是他的第二顆大腦、靈感的來源、思考的潤滑劑。這樣的概念在現代也被人加以改良,甚至提出了更多的解方......
建立你的第二顆大腦—Building a second brain是一個由生產力大師Tiago forte提出的名詞,他認為通過現代科技的方便性,人們可以將不必要、瑣碎的事務交給第二顆大腦(科技腦)來管理,並把原有的大腦(人腦)的潛能發揮到最大。Tiago Forte的宗旨就是利用科技的輔助來提升人的生產力(Productivity),從而減少平時面對工作/作業的焦慮感、保持思路的清晰,並增強平時的思考能力。
人腦的優勢就是在事件之間創造連結,當我們不再焦慮,思路更加清晰,能夠創造出的連結也就更多,透過這些連結,最後生產出來的想法和成品也就會更加獨特和有創造力。
這篇內容主要會介紹Andy Matuschaky在他個人公開筆記談論的Evergreen notes,中文如果翻成「長青筆記法」感覺太老了,所以下面還是用Evergreen note代稱。
做Evergreen notes的原則:
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atomic
每個筆記應該只存有一件事。 如果存有太多想法,那麼在連結時,筆記的架構就會變得混亂;如果筆記太碎片化,他們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更鬆散,看不出連貫性。總之,一個好的筆記必須面對取捨,這得交由做筆記的人決定。
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concept-oriented
筆記應該建立在概念之上(而不是作者、書本、專案)。 以概念為中心的筆記能夠讓你發現書與書之間的連結,或是連接起各個領域之間類似的概念。雖然以書本或是專案作為一份筆記的中心是很直覺的做法,但這樣一來,某個概念再次出現時就會很難被發覺,心理學和電腦科學之間的連結可能就會因此被埋沒。
Evergreen notes should be densely linked
筆記之間應該被密集地連結。 當強迫自己在筆記之間做出連結,這同時會讓自己去思考各個概念之間的關係,以及這些概念是如何連結到自己最近在思考的事。這樣的思考過程其實也是slow burn的思考方式,試圖在每個概念找出連結,而不是對問題直接給出答案。
Prefer associative ontologies to hierarchical taxonomies
偏好衍生出的連結而非階層性的分類法。 如果我們在做筆記之前就做出一個架構,反而可能限制住新想法的出現或是遮掩住了想法之間的連結。常常,某些想法可以被分類到多個類別,這時就要多花一點腦力思考,增加了我們每次做筆記的Friction(阻力);如果每出現一個新的類別我們就要回顧整個系統的架構,思考到底要不要增加,這也增加了平時做筆記的阻力。因此,在寫Evergreen notes時,最好的方法是讓筆記架構自然而然地浮現,並不要刻意為他們標上標籤。
Write notes for yourself by default, disregarding audience
為自己做筆記,別管讀者了。 Evergreen notes常被作為寫作的產出庫,所以你可能會想在筆記中提供很完整的背景資料、自我審查、或是花很多心力在內容的清晰度上。這樣的做法的確會幫助提升寫作技巧,但同時也增加了每次做筆記的心力,如果每次都要把筆記做到完美,最後很可能就會拋棄整個筆記系統。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寫Evergreen notes時,先預設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,只在最後產出內容時才以讀者為中心寫作。
關於Evergreen notes的其他問題
怎麼為筆記下標題?
既然每一個筆記都是圍繞著一個概念,那麽筆記的標題有個完整的敘述會是更好的選擇。Andy 在他的筆記中也給出了很多例子:
陳述句: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ten subvert themselves, Evergreen notes permit smooth incremental progress in writing.
或是問句:To what extent is exceptional ability heritable? How might the mnemonic medium eagle readers in genres outside platform knowledge?
看不懂上面的標題也沒關係,畢竟他也是寫給自己看的,只要了解標題最好寫得明確、能夠傳達出筆記內容就好。
要幫筆記加上Tags(標籤)嗎?
Andy和Tiago Forte給出的答案都是「不」。標籤對於整理各種不同的事物十分有效,但卻難以表現出事物之間的連結。再者,標籤經常很廣義、模糊,連結筆記時應該要用更明確的方法才能促進思考。
這裡其實也是和Luhmann的卡片盒筆記連結方法最不一樣的地方,Luhmann為了連結想法而打造了一套編序系統,但有了現代科技,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用Roam Research, Notion 或是Obsidian在筆記之間做出「雙向連結」,不需要編碼來告訴我們筆記之間是如何連結的,Roam Research和Obsidian甚至可以做出視覺化的連結圖。
做筆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做出最好或是最漂亮的筆記,而是因為這些筆記有助思考,當我們運用科技來輔助做筆記時,其實是在運用科技所建造出的第二顆大腦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。專注於做筆記很簡單,但有形的筆記其實也在無形之中訓練了我們的思考能力。
下一篇內容會介紹到底該如何把這些筆記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。